如果在冬夜,一個不存在的機場
![]() |
歐洲機場遇到大雪,經常人仰馬翻 |
多年前在台灣看過一個美麗但充滿誤解的廣告,背景配樂是蕭邦的夜曲,女主角是舒淇,在某個國際「小機場」意外遇到以前的情人,對方買了一杯台產品牌威士忌,默默在臨行前留下祝福。
偶然再次聽到這個背景音樂,已經是我在歐洲居住多年之後的事了,不過,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清朗孤寂的美麗廣告情境,完全悖離了我自己的惡劣天候移動體驗。被大雪攪局的歐洲機場或車站,經常是兵荒馬亂,貴賓室的擁擠程度就像是鬧區的用餐時段麥當勞,搶位要又快又精準。
可能會遇到大雪的機場不少,除了我自己居住的歐洲,南北、北美、亞洲高緯度地區也都有可能,我出於好奇,很想要知道究竟這廣告設定的背景是哪裡(感謝這廣告當年超紅,到現在都還找得到)。
從第一個可以看到的航班顯示系統看來,有仰光(這是流量少得可憐、不需要每日動態顯示、官網乾脆直接將航班班表以固定文字貼表的機場)、香港、馬拉加(驚!居然飛得這麼遠,這是西班牙的著名海港城市,重要毒品轉運站)、克拉克、馬尼拉(這兩個台灣人就很熟悉了),哪一個機場能夠符合以上飛緬甸(光是能夠飛仰光就絕非是小機場)又飛西班牙的要件?顯然是沒有。
航班顯示系統又翻回到前一頁,或者,應該說又翻回到根本不存在的那個亞洲「小機場」,此時多了一個航班,飛往多倫多的長榮,哦,這個航空公司編號寫錯,BA是英航,不是長榮的BR,但也許這不能強求,下面那個飛往仰光的航班代號OK,其實是捷克航空)。
要在多倫多、仰光、西班牙的馬拉加找到交集的亞洲機場,就算是新加坡與曼谷等級的大機場也不可能。中東超大型航空公司也許有機會,但是一開始的前提就包含了「下雪」,搭乘阿聯酋、卡達、或是土航,絕對不可能看到白雪紛飛的黑夜。
亞洲機場體驗不適用於歐洲
其實,我覺得不對勁的並不只是那一塊天馬行空的航班顯示系統。而是對於歐洲機場貴賓室或是餐廳的情境描繪。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找歐洲各大機場的營運時間,二十四小時營運的幾乎鳳毛麟角,有的機場貴賓室甚至在傍晚八點就關門休息(哥本哈根就有)。歐洲有相對嚴格的工時與深夜值班規定,人力成本並不便宜,千萬不要把在曼谷或新加坡或是中東超大機場的那一種貴賓室深夜或過夜體驗直接套用全球,在表定關門時間的前半小時,已經可以看到歐洲機場餐廳或是貴賓室員工開始打掃收拾準備要下班,實屬家常便飯。
還有,直接拋下隨身物品與筆記型電腦追男人?這種情境,在日本台灣南韓也許可行吧,歐洲某些機場連工作人員自己都會遇竊遭搶。想必舒淇對於前情人依然愛戀滿滿,就算冒著回來之後座位裡什麼家當都不剩的風險也在所不惜(尤其是筆電,對我而言,它的重要性不亞於護照與錢包)。
我一度覺得奇怪,廣告主怎麼會對於這種雖然未必要完全寫實、但明明破綻百出的廣告完全無感?後來發現其實業主根本就是台商,秒懂。廣告販賣的本來就是想像,即便建立在虛妄之上亦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