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講英文錯了嗎

疫後歐洲飯店價格翻漲

準備訂房旅遊的時候,幾乎人人都會看評分與評論,評分當然是篩選的第一關,但評論區才是真正可以看盡百態的浮世繪,同時它也流露了文化特色,比方説,英國人特別會注意房間內有沒有茶包、煮水壺、奶精或牛奶;亞洲客很關心早餐有沒有熱食;日本人要是抱怨飯店不乾淨,可能是因為抱著衛生股長考核的心情入住,我們可以當作某種高標評等就好。

 

有些細節不會出現在評分,但是在評論裡卻可以嗅出端倪。某些城市的高檔飯店會出現數名客人抱怨物品遭竊,飯店就算有回應也支支吾吾,這樣的飯店再怎麼高分也應該要閃避。此外,飯店對於負評的回應也是我列為參考的指標,謝謝指教的罐頭訊息算是低標略過,有的飯店會擺出頤指氣使態度(嫌貴不要來住啊,你是沒長眼嗎?大家都說好就只有你毛病多),客氣回禮,願意主動提供聯絡方式與解決方案的飯店回覆,絕對大大加分。

 

把客人杯子放在馬桶裡的飯店怪象

 

當然,有時候也可以看出明顯是遇到了奧客,有人痛斥飯店小題大作居然因為噪音報警,但看到了飯店回覆才看出真相,嗯,原來是客人叫了好幾個小姐到飯店玩多P,玩樂喧鬧引來其他客人抱怨。或者,有的是真正的消費者苦主,比方說萬豪體系的京都moxy飯店(雖說價格較低但也不是多友善),居然看到房客貼出自己玩了一天回房之後、發現兩個茶杯被放在馬桶裡的照片(這個我有截圖,但就不放上來了,明明是稀鬆平常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會產生足以留下心靈創傷的驚悚感),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搜尋谷歌的低分評論。

 

對不起,這主題我實在太有興趣,前提已經洋洋灑灑,現在該切入正題了。

 

最近發現了不少歐洲飯店評論區出現類似的抱怨,「櫃檯只會說英文,居然不會說XX語(德語、丹麥語、芬蘭語等等)……」對於以英語作為旅行使用語言的人說,對於這個細節可能完全無感,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就不一樣了,試想一下,要是台灣的哪間連鎖飯店請來完全不會說中文的員工站櫃檯,引發的風波應該不會只是谷歌上的小小抱怨,而是會引發軒然大波。

 

飯店體驗品質低落的元兇

 

相形之下,這些國家(大致)能夠接受不會說當地語言的工作人員站在服務第一線,顯見一般民眾英語水準還不錯,而且心態也相對寬容,否則飯店也不會膽敢採行這種政策。抱怨的客人可能是不諳英文,基於這個原因而發聲抱怨,我覺得情有可原,不過,開始指責國家的移民政策、指責新住民不思上進不好好學語言不尊重當地文化(人家搞不好才剛來這國家耶),顯然就是借題發揮了(直接就承認自己有xenophobia吧)。大家會稱讚有錢人家的小孩具有多語能力真是優秀聰明,但悲哀又殘酷的是,多語能力只是移民或難民生存門檻的基本配備而已。

 

而且,追根究底,如果真的要責怪,對象也不會是服務生,而是在疫情過後、將飯店價格調漲了兩、三倍以上的業主。有的飯店櫃檯必須有三頭六臂,除了站櫃檯之外還要兼做酒吧吧台(對,我還是要說moxy),如果員工動作慢,也許不是他們懶散,而是管理階層把他們當成機器人、花最少的人力成本讓客人排隊等待也不在意。

 

在旅途中,對於我結結巴巴、比手畫腳、加字典輔助的語言能力極度寬容的每一位陌生人,我都感恩在心;我也願意同等的體諒、回報給未來遇到的每一個人。



留言

熱門文章